□晚報記者 洗碗機馮蘭藺
  通蒸烤箱訊員 徐曉明 攝影報道
  閔行區虹橋鎮近日舉行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成立儀式暨第一次股東大會。全體股東代表選舉產生合作社第一屆董事會和監事會,表決通過合作社章程。通過“村民持股村集體經濟、村集體經濟參與發起設立合作社、合作社控股鎮級集體經營性資產並分紅獲益”3個環節,2萬多名村民與鎮、村兩級集體資產之間,建立了暢通巴里島的發展成果共享途徑。
  這也意味著,閔行區首個鎮級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經濟實體誕生,虹橋鎮新一輪集體經濟產權借貸改革最關鍵的一塊拼圖完成。
  >>>一次網路行銷重新選擇的機會
  虹橋鎮集體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引人矚目。到2012年末,全鎮10個村集體的收益已達7.63億元,鎮級集體達3.2億元,合計達10.83億元。然而,蛋糕越做越大,也使如何進一步深化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成為愈來愈重要的課題——當地村級集體經濟改製早年率先開展,由村民持有集體經濟股份並獲分紅;但改革之初,一些村民對集體經濟前景沒那麼樂觀,少買或沒買自己有權認購的份額。
  集體經濟富裕了,可那些沒入股、少入股的村民未能充分共享發展成果。他們能不能重新獲得一次選擇機會?應該如何設計好這個機會?
  對第一個問題,虹橋鎮黨委政府果斷回答:能。對第二個問題,則開始了一次迄今已長達兩年的探索與創新。
  從2011年起,虹橋鎮在各村逐步推動重新分配集體經濟股權,將農齡設為唯一標準;分配後的股權,股東可終身享有並能夠繼承。村集體經濟收益和資產處置分配的決定權,也從過去的董事會過渡到全體股東。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分享新機制,由此確立。
  >>>一個確立方向的目標
  村級改革路徑明確了,鎮級集體資產改革成為下一個目標。
  今年10月,虹橋鎮頒佈了《虹橋鎮鎮級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引入鎮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的概念,全鎮原有的10個村集體經濟和鎮資產公司共同入股成立合作社,其中7成股份歸屬村集體,再由合作社全資持有虹橋鎮4家集體經濟公司的股份。在這樣的框架下,每年10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按比例分配得到合作社收益的70%,並由村集體負責發放給各自股東。鎮資產公司所得的30%收益則用於全鎮集體經濟組織的民生基金和處理改製後的遺留問題。
  按合作社產權改革方案,股東代表大會是合作社最高權力機構。大會成員共有55個名額,除5個鎮級提名外,其他由10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分別選舉產生各5名股東代表。各村股東代表中,1名為村集體經濟組織董事長,另4名股東代表由原各村村民代表差額選舉。
  按合作社章程,董事會、監事會均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合作社收益的處置和年度分紅也須由大會決定。
  >>>一本寫滿民生的賬簿
  事實上,虹橋鎮10多年前就已經邁開了改革的步子。
  先鋒村是最早進入改革的村之一,也是深化改革的實踐區之一。在先鋒實業公司黨支部副書記李建華辦公室里有一本賬簿,詳細記錄著全村每戶人家的人口、農齡、持有股份等數據。為了整理清楚全村666戶人家的情況,10多名村幹部忙活了半年。
  81歲的村民陳承秋談起產權制度改革喜上眉梢。當初第一輪改革中,他們一家8口人累計農齡120多年,折算可分得10萬元,如果入股就是10萬股。因為當時要裝修房子,老陳將6萬元套現,4萬元入股。
  這些年,股份的分紅受益越來越好,老陳一家對當初的選擇頗多懊悔。在今年深化改革啟動之後。陳承秋幾乎沒有猶豫,立即以6萬元的原始價格回購了6萬股。明年開始,他們一家將以10萬股計算紅利,如果以今年12.5%的分紅比例,屆時,扣除稅款,一家人將分得超過一萬元的紅利。老陳做著手勢說:“收益增加一倍多呢。”
  與回購股份的村民形成對比,村幹部的股份在此次改革中大幅縮水。李建華說,幹部超出持有的股份,主要由當初收購村民套現退股和之後崗位股兩部分組成,這在改革起步時具有積極效果,而現在把超出的股份退出來,也是發展的必然結果。在這一輪深化改革中,數十名村幹部主動退股。在他看來,雖然幹部的個人收益減少了,但在老百姓中間的威信卻提高了。
  >>>一場公平共享的變革
  曾經有領導在虹橋鎮調研時,將當時還在醞釀中的集體經濟制度改革定義為“一場靜悄悄的革命”。事實上,放眼全上海,將鎮村的集體經濟產權量化成為每一位農民實際受益的股權,虹橋鎮做了第一個吃螃蟹者。且一路走來,漸入佳境。
  早在本世紀初,隨著村級建制的撤銷,虹橋鎮的部分村就進行了一輪改製,但當時由於群眾對村級經濟發展前景缺乏認識等原因,很多村民選擇了退股套現,或是部分套現。實際分配到村民手中的股份在各村只占到總股本的30%至50%。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發展的推進,股份的價值逐漸顯現。當初沒入股就沒有分紅,入股少的分紅也少,這樣改製的效果顯然沒有使得全部農民公平得益。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2011年來,虹橋鎮開始探索進一步深化改製。
  這一輪改革完善的過程面對的情況更趨複雜,10個村情況各不相同,有的已經經過了一輪改製,有的則遭遇了改製失敗。同時涉及到鎮村兩級經濟的銜接,在清產核資、產權界定、資產量化、方案制定和宣傳發動等方面都比最初面臨更多的困難。
  當時的虹橋鎮黨委政府意識到,改革的目的是為群眾謀利,現在不改,群眾的利益就在不斷的流失,今後阻力一定更大。關鍵就在於把握公平、共享的原則。用虹橋鎮黨委書記張有為的話說,就是“一是要堅持農民人人得利益,二是要堅持幹部群眾一個標準”。
  於是,經反覆推敲、仔細研究,2011年,虹橋鎮開始推進深化村級集體經濟制度改革的具體工作。這一次,在股權確認上,股份的設定分配一律按照農齡作為標準。村幹部超出持有的崗位股、收購股一律退出。
  對於當初退股的村民,則按照當時的原價回購股份。同時,明確規定不再准許用股權兌現,操作過程和所有人的股份額度則全部公開。這樣一來,幹部與村民實現了同股同權,並且終身受益、可以繼承。村民心服了,改製得到了一致擁護。
  以此為基礎,鎮級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也開始啟動。虹橋進一步將4家鎮屬公司與10個村的經濟集體捆綁,通過成立虹橋鎮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合作社的方式,將鎮級經濟的收益分配到各村,再由村具體發放、兌現到村民手中,真正做到“產權到村,福利到人”。
  去年以來,虹橋鎮已經在西郊村、虹四村、虹二村以及先鋒村、紅春村等5個村集體順利完成了產權制度的深化改革,實現了100%資產量化和村民入股。據悉,其餘5個村集體的深化改革工作也將逐步啟動。
  >>>一筆惠及子孫的財富
  在長期參與改製工作的虹橋鎮副鎮長俞李清看來,如今虹橋鎮的農村建制100%撤銷,農民老村宅拆遷率超過了93%。伴隨著城市化建設的不斷延伸,虹橋鎮的農村形態將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結構的經濟運行方式。作為農民的後代,虹橋鎮的本土子弟今後不可能再回到土地上謀生髮展。對於他們來說,要繼承祖輩在這片土地上的勞動成果和權益,就只有依靠對集體經濟的產權改製。因此,有了這樣一套具體、可操作、廣泛透明的制度,他們的利益就有了根本的保證。
  已經在航華一村居住了20多年的顧四娣是虹橋鎮紅春村人。作為此次紅春村推選的虹橋鎮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的股東代表,顧阿姨對於產權改製的整體內容和舉措有著相當的瞭解。她告訴記者,在這些細緻的改製內容中,她們一家最看中的就是股份的繼承權。
  今年,顧阿姨已經從自己90多歲的母親這裡繼承了1萬多股的股份。自己又回購了2萬股。如今,他們一家手裡的股份超過了10萬股,每年分紅就可以拿到一萬多元。這對於每月養老金不足2000元的顧阿姨來說,的確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雖然已經脫離農村生活幾十年,但顧阿姨依舊保持農民朴實的情感和想法。“我們一家都是農民出身,沒有什麼積蓄,但這些股份可以留給兒子、孫子,他們可以長久得到實惠.”顧阿姨說,現在就盼望著虹橋鎮發展得越來越好,集體經濟越搞越興旺,因為大家知道這是和他們自己的利益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  (原標題:當股東,分紅利,村民共享“大蛋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scejnl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